辦公大樓
辦公室窗簾
辦公室窗簾
辦公室窗簾
辦公室窗簾
會議室窗簾
會議室窗簾
南京水利簡介
南京市位于長江下游,境內有滁河、秦淮河、水陽江、石臼湖、固城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沿江、河、湖兩岸是平原圩區,腹地是丘陵山區,江河、圩洲、山丘相互交錯,地形比較復雜。南京市土地總面積6597平方公里,其中山丘占64.5%,江河水面占11.4%,圩洲占24.1%。耕地總面積323萬畝,其中山丘區占64.5%,圩洲區占35.5%。
南京市本地區的水資源量不夠豐富,年均地表水資源量19.7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6.7億立方米,扣除重復計算量后年均水資源量只有21.1億立方米,按2010年年末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占有量264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3%。地表水資源量的年內和年際分布很不均勻,夏、秋季由降雨產生的地表水資源量占全年地表水資源總量的70%,冬、春季只占30%;豐水年地表水資源量可達30.4億立方米,枯水年只有5.4億立方米。但是,南京市過境水資源量豐富,年均過境水資源量達9114億立方米,是南京市本地區水資源量的432倍,其中由長江過境的水資源量年均9043億立方米,由水陽江、滁河過境的水資源量年均71億立方米。過境水資源量年內和年際分布也很不均勻,以由長江過境的水資源量為例,豐水年過境的水資源量可達12710億立方米,枯水年只有6800億立方米。
由于降水和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不均勻,加上地形的特點,南京市是個容易發生水旱災害的地區。根據歷史資料的不完全統計,自西漢惠帝五年(前190年)至民國37年(1948年)的2000多年,共發生水災246次,旱災190次,解放以后發生較大水災11次,即:1949、1954、1969、1972、1975、1983、1991、1995、1996、1998、1999年。較嚴重的旱災4次,即:1961、1966、1978、1994年。
南京市的水利事業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起,勞動人民就開始筑堤圍田,開河航運、分泄洪水,挖塘筑壩,蓄水灌田等,至民國37年(1948年)留下諸多的治水業績。
解放后,南京市的水利事業在各級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經過廣大人民的艱苦奮斗,得到了快速發展,并取得了巨大成績。市、區、縣成立專門水利機構,配備5000多名水利建設和管理人員,建成大批水利工程,初步形成防洪、排澇、抗旱、降漬四套水利工程體系,抗災能力大大提高,為南京市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解放50年來,南京市境內的大江大河大湖都進行了初步治理。長江南京河段重點治理江岸崩塌、完成沉排護岸和拋石護岸長74公里,占易塌江岸線長的84%,共拋石1565萬噸,國家投資2.8億元,初步控制了河勢變化,有效制止了江岸崩塌的發展。秦淮河開挖了秦淮新河分洪道,對秦淮河干河及句容河、溧水河全面進行了疏浚,裁彎取直、拓寬、標準堤防建設,建成武定門、秦淮新河兩處水利樞紐工程,使秦淮河的行洪能力從300多立方米/秒,增加到1300立方米/秒,補水能力從0增加到100立方米/秒。滁河開挖了馬汊河分洪道,對滁河干河和主要支流進行了裁彎取直、拓寬、標準堤防建設,建成紅山窯水利樞紐工程,使滁河分洪能力從500立方米/秒增加到2300立方米/秒,補水能力從0增加到50立方米/秒。水陽江、固城湖、石臼湖也進行了治理,建設標準堤防,建成茅東、楊家灣、蛇山3處水利樞紐工程,固城湖的補水能力從0增加到25立方米/秒。流入大江大河大湖的120條支流,也進行了治理,徹底改變了彎、窄、淺的舊面貌。
解放50年來,共加固堤防長2200公里。其中建成標準堤防635公里,鋼筋砼防洪墻46公里;新、改建涵閘1183座,其中大中型水閘13座;建成水庫251座,其中中型水庫13座,整修塘壩149836面,其中當家塘壩7500多面,水庫塘壩總庫容達10.7億立方米,其中水庫庫容5.8億;建成固定機電排灌站3435座,機電排灌動力擁有量54.57萬千瓦;修筑渠道2.06余條,總長約1.2萬公里;開挖大、中、小排水溝2.96萬余條,總長約3.3萬公里;平整土地,格田成方180萬畝,修筑水平梯田36.5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39平方公里,改造中低產田43萬畝,累積完成配套建筑物77738座,建成旱澇保收高產穩定農田210萬畝,累計完成土石方19.14億立方米,國家投資17.81億元,群眾出工10.63億工日,形成固定資產22.82億元。
上述工程完成后,徹底改變了解放前的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落后面貌,形成防洪、排澇、抗旱、降漬四套抗災工程體系,大大提高抗災能力。長江南京河段、滁河、秦淮河、水陽江、石臼湖、固城湖的防洪能力已由3~5年一遇提高到10~20年一遇。農田排澇能力已由日降50毫米就成澇,提高到150毫米基本不成澇,城區已由解放初期日降50毫米就普遍積水,提高到100毫米大面積不積水。農田抗旱能力已由解放初期的7日無雨就受旱,提高基本能做到百日無雨保豐收。丘陵山區的沖田,圩洲地區的農田,地下水位能控制在0.8米以下,保證農作物正常生長。
解放50年來,南京市水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績一靠歷屆中共南京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把水利建設當作“首要任務”“中心工作”“城市重要基礎設施”來抓,重點工程建設親自指揮。二靠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根據中央、江蘇省水利部門的要求,結合南京市的具體情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編制了南京市境內大江大河綜合治理規劃和各個時期農田水利建設規劃。三靠勞動積累,解放50年來,完成的19.14億立方米水利土石方,都是靠動員和組織成千上萬農民參加,采取“大會戰”和“推磨轉”的辦法完成的。四靠科學治水,不斷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五靠資金投入,各級財政,每年投入水利建設的資金,要求不少于同級財政收入的2~3%,80年代以后,開征水費、水資源費、防洪保安基金,水利建設基金等規費,用于水利建設,對加快水利建設起了很大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和城鄉人民對水利事業的要求越來越高,從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滿足城鄉人民需求的高度來看,南京市水利事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洪水仍然是心腹之患。2000多公里江河堤防,達到標準堤防的只有635公里,占32%,面廣量大的中小河流的堤防普遍存在標準低,質量差,洪水來時,經常發生險情。水陽江、滁河、秦淮河的洪水出路不足,長江南京河段的河勢不夠穩定,每次洪水過境后,容易發生塌江險情,南京城市防洪尚未全面達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距中央提出的2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差距甚大;丘陵山區水資源不足,抗旱能力不強。遇到大旱年,還有30多萬畝農田受旱,5萬多人飲用水困難;水資源污染嚴重,滁河、秦淮河的水已不能做為兩岸人民飲用水源,很多中小河溝已成為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通道;已建水利工程普遍老化,損壞日趨嚴重,河道、溝、渠淤積嚴重,工程效益下降,機電排灌設備陳舊,效率偏低;城市水利、生態環境水利、旅游水利尚待全面開發。
目前已跨入新的世紀,要認真總結經驗,按照中央提出的“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堅持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并重,防洪抗旱并舉,下大力氣解決洪澇災害、水資源不足和水污染問題。”的治水方針。結合南京的具體情況,科學制定21世紀水利發展規劃,加快治理洪澇災害,加快解決水資源不足和水資源污染問題,努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逐步實現水利現代化,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新貢獻!